综合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 正文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抓住机遇联合创新

导读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目前我国三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2017年1月获批设立至今,取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目前我国三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2017年1月获批设立至今,取得了一批创新发展成果,其中既有引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也有产业化的突破,同时在开放性合作等方面,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人造小太阳”成果耀眼

“合肥科学中心建设两年间,争创国家实验室有序推进。”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是国家实验室的承载主体,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同时,用于加快量子科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量子信息科学产业发展基金,首期20亿元基金已经设立。我省还聚焦先进核能、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向,谋划省能源实验室组建方案,为创建能源国家实验室打好基础。

在大科学装置集群方面,第四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园区工程正式开工。已建成的三个大科学装置中,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装置磁场强度再创新高,达42.9T。

“大家关心的‘实现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是我们在等离子的加热技术上获得的很大进展。”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科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艳说,“‘人造小太阳’取得的成果不只是‘一亿度’,这轮实验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参数,意味着我们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

大科学装置“成就大”

两年间,合肥科学中心还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例如,实现18个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等等。

“另一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运行成效也很显著,42.9T的成果目前位列世界第二,已经达到45T,我们也在努力冲击这个目标。”程艳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经助力我省、我国的科研人员,在新材料、医药生命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比如,破解结核分枝杆菌能量代谢奥秘,极大推动了更为高效耐药的结核药物的研发;发现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大脑工作机理以及探索相关疾病发生机制,这一成果入选了我国2018年生命科学10大科技进展。

程艳还透露,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我国“高分五号”卫星研制的3个有效载荷已经上天,“这几个载荷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地球大气层敏感成分要素信息,提高我国污染气体、温室气体、颗粒物污染的卫星综合观测水平。它们现在已经在天上发挥作用了。”

在实现科学目标的同时,合肥科学中心也产生了一批重大原创性可产业化成果。记者了解到,目前可产业化的成果有173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目前多个园区和企业已在积极和相关科研院所对接,合肥科学中心成果将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张天培说。

抓住机遇“联合创新”

此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握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规划建设,突出安徽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合作,推动区域联合创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据介绍,合肥科学中心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集聚世界主要核聚变研究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EAST实验装置吸引美、法、德、英、日等国的50个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合肥同步辐射光源10条光束线站全面向用户开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总有效机时不断提升,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