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名词解释】一、
“视死如归”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死亡时毫不畏惧,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该成语常用于赞扬那些为了正义、理想或国家利益而英勇牺牲的人。其核心含义是“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平常”,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视死如归,勇也。”后来在历史文献中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描写英雄人物或革命志士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
“视死如归”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勇气表现,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体现。它强调了对信念的坚持和对生命价值的超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视死如归 |
拼音 | shì sǐ rú guī |
出处 | 《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视死如归,勇也。” |
字面意思 | 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平常 |
引申含义 | 形容人面对死亡毫无畏惧,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扬英雄人物、革命志士、爱国者等为理想或正义献身的行为 |
精神内涵 |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 |
文化意义 |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忠义、勇敢的价值观 |
近义词 | 视死若归、舍生取义、奋不顾身 |
反义词 | 生死未卜、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
三、结语
“视死如归”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正义与理想而奋斗。无论是在古代战争、近代革命,还是现代社会中的奉献行为,“视死如归”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