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是什么意思】“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而“无入而不自得”则常见于《中庸》篇,原文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但“无入而不自得”更常出现在对儒家修身理念的解读中,表达一种内在的安定与从容。
一、含义总结
“无入而不自得”字面意思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安然与满足。它强调的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心安理得、不被外境所扰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坚定,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精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中庸》等儒家经典文献 |
字面意思 | 无论进入什么环境,都能自得其乐 |
核心思想 | 内心安宁、不被外境所扰 |
哲学背景 | 儒家修身养性、追求中和之道 |
现代意义 | 面对困境时保持平和心态,提升自我修养 |
二、深入理解
“无入而不自得”并非指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各种境遇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信。例如:
- 在顺境中不骄不躁;
- 在逆境中不怨不悔;
- 在平凡中见真章;
- 在喧嚣中守本心。
这正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慎独”的体现。一个人若能在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守道德,便能真正做到“无入而不自得”。
三、现实应用
在现代社会,“无入而不自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场景 | 应用方式 |
工作压力 | 保持冷静,理性应对挑战 |
人际关系 | 不因他人评价而动摇自我 |
生活挫折 | 拥抱变化,积极调整心态 |
自我成长 | 坚持初心,不被外界干扰 |
四、结语
“无入而不自得”是一种深刻的修养境界,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随心所欲,而是内心的安然自得。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内心坚定、心境平和,就能做到“无入而不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