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然相许的许是什么意思】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含义难以理解的情况。例如,“杂然相许”中的“许”字,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它的具体含义。本文将通过分析语境和常见用法,总结“许”的多种含义,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
“杂然相许”出自《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原文为:“其妻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妻子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在这句话中,“许”是一个动词,意思是“赞同、同意”。而“杂然”则是“纷纷地、各不相同地”的意思。因此,“杂然相许”可以理解为“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在古代汉语中,“许”还有其他多种含义,包括:
- 答应、允许
- 赞同、认可
- 假设、如果(如“许我三日”)
- 地名或姓氏(如“许国”)
但在这个语境中,显然指的是“同意、赞同”的意思。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示例 |
许 | 同意、赞同 | 表示对某事的认可或接受 |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
许 | 答应、允许 | 对请求的回应 | 他许诺会帮忙 |
许 | 假设、如果 | 表示假设条件 | 许我三日,必成大事 |
许 | 地名或姓氏 | 古代国家或人名 | 许国、许由 |
许 | 多少、左右 | 表示数量 | 十里许 |
三、结语
“杂然相许”的“许”在这里明确指“同意、赞同”,是众人对愚公移山行为的一种支持态度。了解“许”的不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词语的用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