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原文完整版(兰亭序原文)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兰亭序原文完整版,兰亭序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作者晋代王羲之。
2、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9、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0、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12、”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17、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18、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19、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20、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1、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22、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23、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4、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25、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26、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27、”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28、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9、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30、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31、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32、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33、扩展资料: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34、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35、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36、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37、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38、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39、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40、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41、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2、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3、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44、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5、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46、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7、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48、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49、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50、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51、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
52、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53、《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54、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
55、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56、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57、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8、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59、行书法帖。
60、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61、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62、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63、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64、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65、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66、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67、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68、 《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69、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70、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7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7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7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7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78、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79、”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8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82、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8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4、”《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85、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8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87、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8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8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90、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91、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9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9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9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95、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6、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7、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9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9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00、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10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0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0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05、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0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7、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108、行书法帖。
109、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110、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111、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112、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113、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114、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115、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116、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117、 《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1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9、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2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2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2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23、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12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2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27、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128、”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2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30、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31、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3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3、”。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