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为大室原文及翻译列述】一、文章总结
《齐宣王为大室》是一篇出自《战国策·齐策》的短文,讲述的是齐宣王为了修建一座豪华的大殿,不顾百姓疾苦,征调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引发大臣劝谏的故事。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齐宣王初期的专断与后期的反思,反映了当时政治中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本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生动,是研究先秦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学风格的重要资料。以下为原文、翻译及要点分析。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齐宣王为大室,三年不成。 | 齐宣王修建一座大宫殿,三年都没有建成。 |
群臣莫敢谏者。 | 大臣们都不敢进谏。 |
有士问其父曰:“吾闻之,天子所为,不可不慎也。” | 有一位士人问他的父亲说:“我听说,天子的行为,不能不谨慎。” |
其父曰:“然。夫王者,天下之贵也;而民者,天下之贱也。今王为大室,而民不得其利,是弃民也。” | 他父亲说:“是的。君王是天下最尊贵的人,而百姓是天下最卑微的人。现在君王修建大殿,却让百姓得不到好处,这是抛弃百姓啊。” |
士曰:“然则何如?” | 士人问:“那该怎么办呢?” |
其父曰:“吾闻古之贤君,必以民为本。今王不察于民情,而欲兴大役,非所以安民也。” | 他父亲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一定以百姓为根本。现在君王不了解民情,却想发动大规模工程,这不是安定百姓的办法。” |
士乃入谏,王曰:“寡人之过也。” | 这位士人于是进宫劝谏,齐宣王说:“是我的过错。” |
乃止其役。 | 于是停止了工程。 |
三、要点分析
1.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齐宣王修建大殿失败的经历,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指出君主应关注百姓利益,避免劳民伤财。
2. 人物形象
- 齐宣王:起初专断独行,后因劝谏而悔悟,表现出一定的开明与自省。
- 士人及其父:代表民间智慧与道德力量,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与影响。
3. 语言风格
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对话生动,具有浓厚的先秦散文特色。
4. 历史背景
该文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对统治者的约束作用。
四、结语
《齐宣王为大室》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治国之道。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中的权力与责任,也提醒后人: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对民众的尊重与关怀。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