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 正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导读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释义:上天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释义: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一、出处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三、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6、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7、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

8、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9、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10、扩展资料赏析:此文选自《孟子》,《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11、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12、其中的论辩文,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1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14、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15、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

16、《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17、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18、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

19、《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20、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22、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6、二、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27、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8、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29、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30、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31、三、出处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32、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33、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34、二、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35、三、作者简介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36、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37、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出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8、【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39、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40、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41、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鉴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42、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4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自《孟子》(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4、  解释: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45、  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8、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0、”  【解说】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51、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52、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53、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54、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55、”。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