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危害图片(豆荚螟)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豆荚螟危害图片,豆荚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豆荚螟就是我们常说的豆蛀虫,它和大豆食心虫(钻荚虫)是专门为害豆类作物豆荚的害虫。
2、但豆荚螟远比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大,主要原因是豆荚螟一年发生多代,并且它不仅危害大豆,而且凡豆类食品都是它的美食,如绿豆、豇豆、毛豆、扁豆等。
3、豆荚螟的生活习性【1】豆荚螟的生活史:不同地区,豆荚螟繁衍的代数不一样。
4、以我们山东为例,豆荚螟每年繁衍3~4代。
5、而到了南方,由于温、湿度适宜,每年竞繁衍7~8代。
6、由此可见豆荚螟对豆类作物的危害之大。
7、在我们当地,4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虫化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陆续羽化出土。
8、成虫在豆科作物上产卵。
9、至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为害豆荚,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危害豇豆、绿豆及春播大豆等;7月下旬至8月底第三代幼虫为害晚播春季豆类、早播夏季豆类;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第四代幼虫为害夏播豆类。
10、【2】豆荚螟的生活习性:豆荚螟的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可作短距离飞翔。
11、豇豆结荚前多产卵于幼嫩叶柄、花柄、嫩芽和嫩叶背面,结荚后多产在豆荚上。
12、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再红茧下蛀入荚内食害豆粒,也可为害叶柄和蛀入嫩茎。
13、末龄幼虫脱荚入土或在叶背结茧化蛹。
14、豆荚螟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1mm,灰褐色,翅展22一24mm,前翅狭长,近基部有一金色隆起横带,前缘有一明显的白色纵带;卵:长0.5~0.8mm,黄白色,逐渐变为红色。
15、长椭圆形,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
16、幼虫:老熟时体长14~18mm,紫红色,腹面及胸部背面两侧呈青绿色,各节上生有毛瘤。
17、蛹:体长10mm左右,长椭圆形,棕褐色,端部有刺钩6根。
18、豆荚螟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忌重茬、不与豆科类作物连作,并远离上年种植豆科作物的地块和当年已种植豆科作物的地块。
19、这样可以“躲避”豆荚螟就近危害的现象,减少虫源;②冬前深翻地并灌水冻垡;春天清理地块内、外的杂草,及时翻耕整地等措施,都可减少虫源。
20、③秋季豇豆收获后,及时清理地内支架、秧蔓,减少田内越冬幼虫。
21、【2】物理防治:在豆荚螟成虫发生期,使用糖醋液进行诱杀。
22、糖、醋、酒、水的比例为3:4:1:2,并加入少量敌百虫。
23、另外也可以设诱虫灯捕杀。
24、【3】药剂防治:成虫盛期和卵孵化盛期时,在豇豆蕾期和花期每10天喷药1次,可选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倍硫乳油各1000倍液喷洒。
25、以上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6、总之,由于豇豆以鲜嫩为主,并且自5月~10月(露地)不间断,所以成了豆荚螟危害的主要对象。
27、种植时选择无虫害地块,远离虫害重灾区,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防治,就能达到虫源少,减少豆荚螟危害的目的。
28、1年发生4〜6代,均以老熟幼虫在菜豆棚 室中越冬。
29、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春菜豆最重。
30、成虫昼伏夜出, 趋光性弱,飞翔力也不强。
31、每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主 要产在豆荚上,2〜3龄幼虫有转荚为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 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32、豆荚螟成年虫常产卵于豇豆的花蕾和嫩梢部位,孵化后蚁螟会先侵入花蕾危害,豆荚螟喜高温和高湿环境,一般在6~8月降雨较多的月份会经常发生危害。
33、豆荚螟的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可作短距离飞翔。
34、豇豆结荚前多产卵于幼嫩叶柄、花柄、嫩芽和嫩叶背面,结荚后多产在豆荚上。
35、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再红茧下蛀入荚内食害豆粒,也可为害叶柄和蛀入嫩茎。
36、末龄幼虫脱荚入土或在叶背结茧化蛹。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