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名词解释(林泉高致)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林泉高致名词解释,林泉高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2、全书分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
3、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4、创作背景《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
5、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
6、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
7、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
8、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
9、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10、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11、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12、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
13、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14、’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15、” 《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16、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
17、又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
18、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19、《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
20、《画诀》一节讲的是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
21、《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
22、《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
23、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
24、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
25、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 (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
26、“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
27、”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对山水“三远”的提出及山水在“三远”状态下的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8、“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29、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30、”“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31、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
32、”“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33、”等等,不一而足。
34、 (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
35、“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36、”“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37、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38、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39、”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
40、 (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
41、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
42、”“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
43、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乎。
44、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
45、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
46、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
47、”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至今仍值得提倡。
48、 (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
49、“专门之学,自古为病。
50、”“人之学画,无异学书。
51、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52、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53、”“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李成),关陕之士,唯摹范宽。
54、一己之学,尤为蹈袭。
55、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
56、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
57、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
58、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
59、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60、” (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61、“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
62、”“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63、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
64、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
65、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水而用之。
66、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
67、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尔。
68、了然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
69、’” 对于笔墨色如何具体运用,郭熙也作了论述:“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轻轻之意)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用水墨滚同而泽之(布施或铺开)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拃(手持笔顺势轻拖之意);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抽拔或耸起之意);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
70、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
71、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
72、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
73、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
74、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
75、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76、”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
77、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
78、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
79、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使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80、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的贡献更为突出。
81、中国画的积墨法和用笔法实完备于郭熙,而积墨法的完备,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力。
82、所谓积墨法,就是用淡墨重叠数次,使画面深润、厚重,对画面的模糊处和应分层次处,再用干浓墨破醒,破醒后再用淡墨水渲染,务使达到深厚而层次分明的境界。
83、此外,用笔方法的皴擦点刷拃擢画,也是郭熙第一个系统总结的。
84、而这些对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85、元好问说:“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
86、”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