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 正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用论语中的句子

导读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用论语中的句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大家好,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用论语中的句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5、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6、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

7、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8、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9、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0、天光: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11、徘徊:来回移动。

12、为:因为。

1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14、那得:怎么会。

15、那:怎么的意思。

16、清如许:这样清澈。

17、如:如此,这样。

18、清:清澈。

1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20、赏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21、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22、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23、扩展资料: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24、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25、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6、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27、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28、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熹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0、2、原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2、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3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34、 3、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35、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6、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37、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38、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39、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40、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41、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42、2、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43、字元晦。

44、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45、参考资料观书有感二首_百度百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6、【译文】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7、 【出典】 南宋 朱熹 《观书有感》 注: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48、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9、 2、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50、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51、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52、”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53、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54、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55、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56、徘徊:来回移动。

57、 为:因为。

58、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9、 那得:怎么会。

60、 那:怎么的意思。

61、 清如许:这样清澈。

62、 如:如此,这样。

63、 清:清澈。

64、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65、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66、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67、 4、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68、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69、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70、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71、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72、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73、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74、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75、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76、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77、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78、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79、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80、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81、5、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82、“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83、“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84、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85、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86、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87、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88、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89、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0、”“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91、“问渠”就是“问它”。

92、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93、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94、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95、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96、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97、“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98、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99、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100、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101、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102、“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103、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104、 6、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105、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106、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

107、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

108、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109、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110、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111、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112、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113、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

114、1.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15、2.这两句取自《观书有感》,讲述的道理: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116、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117、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118、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和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19、《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1、注释:为:因为。

122、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123、那得:怎么会。

124、那:怎么的意思。

125、清如许:这样清澈。

126、如:如此,这样。

127、清:清澈。

12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29、译文:大约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展展地铺开, 天光云影在方塘内飘飘荡荡。

130、池水清澈得几乎能看见底。

131、你要问它为何这样清澈,原来时时刻刻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132、赏析:观书有感表达了作者对书本的喜爱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133、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134、读书就像池塘,只有不断读书,自己的知识才不会陈旧。

135、借景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136、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

137、意思:方塘中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晰澈呢?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138、 上面的怎能如此犯贱!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139、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140、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141、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