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之牛耳出自什么典故】“执之牛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比喻在某个领域或团体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主导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祭祀礼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成语出处与典故
“执之牛耳”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吴人伐陈,陈侯自恃其城,不修战备。楚子使沈尹戌将兵救陈,曰:‘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楚子曰:‘吾闻之,君子务德,小人务力。今子执牛耳,而我为君,岂可同日而语哉?’”
这里的“执牛耳”指的是在古代祭祀中,由主祭者亲自割牛头,象征着主持仪式、掌握大权。后来,“执牛耳”逐渐引申为在某一事务中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主动权的意思。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执 | 拿、握 |
牛耳 | 牛的耳朵,古代祭祀中用于献祭的牛头,象征权力和地位 |
执之牛耳 | 原指主持祭祀的人亲手割牛头,后引申为掌握主导权 |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在组织、团队、行业或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或机构。
- 示例:
- 在这次会议上,他因经验丰富,被推举为“执之牛耳”,负责整体协调工作。
- 这个品牌在行业内长期“执之牛耳”,引领市场发展方向。
四、总结
“执之牛耳”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祭祀礼仪,原意是主持祭祀的主祭者亲自割牛头,象征权威和主导权。后世引申为在某一方面或群体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主动权。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礼仪制度,也反映了对权威和领导力的重视。
成语 | 出处 | 原意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执之牛耳 | 《左传·哀公十七年》 | 主祭者割牛头 | 掌握主导权 | 组织、行业、项目等领导地位 |
通过了解“执之牛耳”的来源与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