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筋疲成语意思】“力尽筋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过度劳累而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体力上的消耗,也隐含了精神上的疲惫。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力尽筋疲 |
拼音 | lì jìn jīn pí |
释义 | 形容力气用尽,筋骨疲劳,多指因长时间或高强度劳动后身体极度疲惫。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民力尽于耕桑,财力竭于徭役。”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或动物因劳累而疲惫不堪。 |
近义词 |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力不从心 |
反义词 | 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生龙活虎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他连续加班三天,终于到了力尽筋疲的地步。 |
学习状态 | 考前复习压力大,她感觉力尽筋疲,连饭都懒得吃。 |
运动之后 | 长跑结束后,他瘫坐在地上,真是力尽筋疲。 |
家庭生活 | 一天忙完家务,她觉得全身力尽筋疲,只想躺下休息。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力尽筋疲”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身体状态的词语,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劳动和健康的重视。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常常需要长时间劳作,因此“力尽筋疲”成为一种常见的人生体验。随着时代发展,虽然现代人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提醒人们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消耗身体。
四、总结
“力尽筋疲”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既能表达身体的疲惫,也能暗示精神的倦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陷入“力尽筋疲”的状态,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