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9加几”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起点,也是培养数感和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教学设计围绕“9加几”的计算方法展开,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基本思路,为后续学习其他进位加法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目标
项目 | 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10以内加法的进位计算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
二、教学重难点
项目 | 内容 |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
教学难点 | 理解“凑十法”的原理,灵活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
三、教学准备
物品 | 数量 | 用途 |
小棒 | 20根 | 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凑十”过程 |
数字卡片 | 各1-10张 | 用于游戏和练习 |
白板/黑板 | 1块 | 展示例题和讲解过程 |
练习纸 | 20张 | 学生课堂练习使用 |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如:“小明有9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算式:9+3=?
2. 动手操作(10分钟)
学生用小棒摆出9根和3根,尝试将3根中的一根移到9根旁边,凑成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得出结果12。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凑十法”。
3. 观察比较(8分钟)
教师展示多个“9加几”的例子(如9+2、9+4、9+6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并讨论如何快速计算。
4. 归纳总结(7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9加几”的计算规律: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另一个数,先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部分。
例如:
- 9 + 3 = 12(9+1=10,10+2=12)
- 9 + 5 = 14(9+1=10,10+4=14)
5. 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包括口算、填空、连线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个别差异,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9加几”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 内容 |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操作和讨论 |
作业完成情况 | 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完成“9加几”的计算题 |
口头表达 | 了解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述“凑十法”的思路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更在实践中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